· 2023年8月7日 0

微信文字讨好症是什么梗

“微信文字讨好症”梗的来历

“微信文字讨好症”是近两年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个网络流行语。它指的是一些人在使用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进行文字聊天时,会有意识地增加语气词、重复词汇、添加表情等手段,目的是让对话看起来更活泼、更友好。这种语言表达习惯一度在网上引发热议,成为许多年轻人讨论的话题。

微信文字讨好症是什么梗

这个词最早起源于2022年9月份,当时某位脱口秀演员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发布了这样一条动态:“你们有没有‘微信文字讨好症’,比如我会把‘来了’改成‘来啦’,好给阅读者一种我欢快积极蹦蹦跳跳地回答他的错觉。”这条动态一经发布,立即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,许多人表示这确实也是自己的语言习惯,一时间“微信文字讨好症”登上热搜,成为当时的流行语。

那么,为什么这种语言现象会在网络上突然爆火,并形成一个特定的词汇来描述呢?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:
第一,“微信文字讨好症”反映了人们通讯方式的变化。相比直接面对面交流,网络聊天只有简单的文字和符号,无法通过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表达更丰富的情感,所以人们会通过语气词、重复词等方式来弥补这一缺陷,使对话更流畅、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。
第二,这种语言习惯也体现了人们的文化美学。汉语语句pursue简洁,但网聊时人们喜欢通过语气词增加语句的韵律感,让对话更有起伏变化,不至于单调乏味。这和古代传统文人雅士喜欢采用对偶、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加诗意有相通之处。
第三,“微信文字讨好症”蕴含着人际交往的礼貌需求。在网络环境下,人们无法直接感受对方的态度和情绪,如果语言过于直接简短,容易被对方解读为不礼貌或不友好。增加语气词可以显得热情一些,维护网络交流的氛围。
第四,这也相关到人们的文化认同感。使用类似的语言方式可以拉近与同龄人的距离,让人感觉自己融入到这个群体之中。年轻人喜欢创造自己的文化圈子与标志,这种语言风格就成为认同的一部分。

当然,对“微信文字讨好症”这一语言现象,网友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。有人觉得这只是正常的交流方式,可以增加对话的友好性;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社交应激行为,会增加不必要的沟通成本。还有人觉得这种语言方式过于做作,不太适合用于严肃场合的交流。总的来说,“微信文字讨好症”作为一种特定的网络语言风格,它反映了人们日常社交的某些需要,也因此在一定群体中传播开来。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,任何语言方式都有其适宜的场合,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时我们还需要保持语言的灵活性。